返回

2021年6月2日

墨睿观点|新加坡规划的逆向思维 (下)

墨睿董事 欧克男

新加坡以一隅小国,通过近几十年的规划建设成为宜居城市的典范之一,高密度与高速度发展的同时,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几乎没有留下高速发展而遗留的各种城市问题和遗憾。新加坡规划中的一些非常规的思维,可否给其他城市带来些许启示呢?

低密度高宜居 vs 高密度低宜居

一般认为,低密度的城市容易处理好城市问题,高密度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也会引发一定的城市病。高密度是新加坡发展的一道必选题,也是大多数亚洲国家共同面对的必选题,不可能走欧美国家人稀地广,低密度的发展之路。既然不可选,则必须把宜居的问题解决好。目前新加坡是世界少有的既高密度又高宜居的国家,高密度并没有带来压抑杂乱的城市、拥堵的交通,较少的绿化,新加坡成为世界公认的“花园城市”,也没有造成狭小的住房、超高的房价,新加坡“居者有其屋”公共组屋政策成为世界各国前来取经的范本之一。因此,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功能妥善处理,布局得当,高密度的花园城市并不是海市蜃楼。相反,目前一些欧美低密度的城市建设在反思,低密度的建设会带来更多的能耗,一定的密度反而更利于紧凑便捷的使用和节省能源

新加坡中央商务区实景
资料来源:墨睿设计事务所MORROW Architects & Planners Pte.Ltd.

看得见的外在美 vs 看不见的内在美

很多城市把规划重心放到“看得见”的所谓建筑、广场、街道外观等“外在美”,花很少力气去研究城市政策、土地使用、道路系统、城市密度等,但正是这些“看不见”规划和条规,才是保证城市健康有序的运作的根基,真正塑造出城市的“内在美”。新加坡花大力气在研究制定城市宏观规划本身,而不过分强调体局部地块的城市设计或具体建筑。一处建筑再好看,若放在一处不恰当的位置或设定不适宜的功能,可能会引起交通堵塞、使用不当等一系列的城市病。所以,规划工作的重心切忌本末倒置,先考虑一套系统化、科学严谨的全市宏观规划,确保城市的高效运作的内在美,其次再研究塑造城市形象的外在美。

新加坡宜居城市框架
资料来源: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https://www.clc.gov.s

单体特色 vs 整齐和谐

许多人把标志性建筑的特色、某个小范围或某条路的特色,与宏观城市的特色混为一谈,认为这些就代表了城市的特色。在新加坡规划中很少提到标志性的建筑,相反的,城市密度、严谨的贴线,整齐的街道界面,有序的建筑高度控制等,塑造出城市的整体特色。虽然没有千姿百态的建筑,但是整齐的城市的面貌带给人井然有序的整体感,这是很多现代城市所缺乏的。整个城市像是一首和谐的合唱团,而不是强调多个主唱的独特性,反而各自为政,丧失了整体的协调性。

新加坡碧山新镇实景
资料来源:墨睿设计事务所MORROW Architects & Planners Pte.Lt

规范至上 vs 原理探索

当前很多规划都以规范和指标至上,规范达标即为好规划。相反,新加坡的具体规范很少,但是对原理的探索和量身定做的实用性特别强调。例如,新加坡的绿地的比例占全岛面积不足10%,这个比例在很多的城市的规范属“不达标”,但是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样出色,相反许多城市的绿地面积远大于新加坡,但是效果不佳;再如,很多中国的规范强调道路网密度,而新加坡的规划中不强调这个指标,道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也比不上很多中国的城市,但是新加坡交通的通畅度反而好过很多中国城市。因此,在规划中探究的原理和真知才是解决之道,而不需盲目崇尚规范本身,其中涉及许多具体的原理和做法,在此不一一累述。

新加坡自然连道系统
资料来源:新加坡公园局https://www.nparks.gov.sg

以上提出一些新加坡规划的逆向思维,希望给其他城市借鉴和思考。追寻真理、因地制宜的深度思考城市所需,人民所需,才能助推城市的良性发展。必要时不需紧跟潮流,人云亦云,坚信真理的逆流溯源,或许才能得到更接近本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