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新加坡这样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仍存在一些被低效利用的空间。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高架桥下的空地——对基础设施至关重要,但通常被忽视且荒芜。然而,这些被忽略的空间通过创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拥有巨大的活化潜力,可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区枢纽。
在新加坡,例如本杰明·谢尔斯大桥(Benjamin Sheares Bridge)下的空间,可以被重新构想为促进社区参与与休闲的动态活动区。在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以及优化土地使用方面,适应性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重新定义静态与动态空间
释放高架桥下空间潜力的一个实用策略是将其划分为若干小区域,每个区域针对不同用途进行规划。通过将长线性结构细分为休闲区、市场或活动空间等不同功能区,可提供多样化体验,满足社区动态需求。这确保了空间既实用又充满活力,同时适应其物理环境及使用者需求。
新加坡的铁路廊道(Rail Corridor)通过将废弃铁路线路改造为休闲路径和社区集会空间,正是这种基础设施再构想的典型案例。同样,高架桥下空间可设置健身区、城市农场或跳蚤市场,同时保持居民可达性,从而让这些被忽视的区域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利用实例

适应本地环境
理解每个区域的独特需求至关重要。在新加坡,公众反馈显示,可在高架桥下设置小贩摊位或跳蚤市场。这些新增设施可利用城市丰富的美食文化和购物传统。此外,临时避难所或储物设施也可满足实际需求,同时确保空间保持可用性和便利性。
案例研究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Wayang Satu(Whitley)高架桥下空间,曾设有一个小贩中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用餐体验为许多当地居民留下珍贵记忆。这一案例展示了此类空间在城市肌理中融入实际功能与文化的可能性。
尽管该小贩中心已被拆除,待重新开发,但多功能空间的概念并不新鲜。例如,将下穿道改造用于餐饮时,需遵循新加坡严格的小贩中心食品卫生与环境舒适度指导方针。此外,停车、步行可达性和噪音管理等因素也必须评估,以确保空间实用且宜人。这些考量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关键挑战与考量

城市空间的整体愿景
为了打造既实用又吸引人的空间,绿化、艺术装置和合理照明等美学元素至关重要。这些设计提升环境品质,使空间更加宜人和具视觉吸引力。例如,建屋发展局(HDB)长期规划中,8–12%的土地用于绿地,这是创建生态可持续新镇的原则。这一理念也可延伸至高架基础设施下的空间,通过休闲区、社区花园或城市农场项目实现再利用。近期的一个案例是位于武吉美拉(Bukit Merah)高架桥下空间,属于中央快速公路(CTE)的一部分,目前被Play! Pickle(Pickleball + Tennis Academy)用作匹克球场。

合作是这一转型的核心。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地方政府和居民需紧密合作,确保开发满足社区需求。公众反馈和参与对于塑造与使用者产生共鸣的空间至关重要。
结语
墨睿对于高架桥下空间再利用的愿景展示了可持续城市创新的潜力。通过将这些区域重新构想为充满活力的社区枢纽,城市不仅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还能有效解决低效利用的空间问题。借助深思熟虑的设计和合作,这些曾被忽视的空间能够成为新加坡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Yu Zhou 是莫罗公司的董事兼莫罗上海总经理。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一直从事城市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