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墨睿观点| 亲自然高层学校:高密度城市再生城市主义的催化器

2025年6月5日

在布里斯班、香港、墨尔本、新加坡和东京等高密度、快速增长的都市地区,土地资源极为稀缺。规划机构、土地所有者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必须探索创新策略,以优化每一平方米的空间。在教育领域,高层学校正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应对城市密度与土地经济的实践

在新加坡,高层学校的理念几十年来一直在演变,作为应对有限城市土地的务实方案。一个早期的典型案例是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西乐基综合小学(Selegie Integrated Primary School)。该校高达10层,是1963年至1971年间东南亚最高的学校,其设计经验至今仍为城市教育规划提供宝贵借鉴。西乐基的设计与运营展示了垂直学校模式的机遇与挑战,这些经验在今天高层学校的规划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乐基综合小学的设计亮点:

MORROW Insights | Vertical School in Action: Selegie Integrated Primary School (1960s

这一案例以及许多新建和即将建设的高层学校表明,高层设计不再罕见,而是现代城市土地紧张、昂贵且高度竞争环境下的可行方案。与传统校园不同,垂直学校在紧凑的占地面积上实现多样化功能:将教室、实验室、协作学习区和休闲设施布置在不同楼层,为土地单位最大化教育效益提供了新的空间范式。

(图为新加坡西乐基综合小学,20世纪60年代由公共工程部建造,是新加坡首批高层学校,十层楼的垂直教育基础设施先驱。图片来源:selegieroadplan.wordpress.com)

(图为新加坡西乐基综合小学,20世纪60年代由公共工程部建造,是新加坡首批高层学校,十层楼的垂直教育基础设施先驱。图片来源:selegieroadplan.wordpress.com)

快速推进至2018年,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在市中心建设了12层高的新教学楼。该高层建筑不仅通过优化垂直空间应对土地稀缺问题,同时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相结合。

建筑的12层中有8层为NAFA使用,提供约7,700平方米的空间,比之前增加约20%。其余4层用于机械设备及街道层的本库伦地铁站入口,支持地铁站运营,体现了教育与交通设施的共建模式。新塔楼配备先进的工作室和教室,显著缓解了学校现有空间紧张,并提升了高质量艺术教育的交付能力。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Tower Block, Singapore. (Project completed by RSP, Photo credit: MORROW)

(图为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新塔楼。项目由RSP完成,图片来源:墨睿)

高层学校的城市再生潜力

除了应对土地限制,高层学校还具有成为再生城市主义催化器的巨大潜力。效率驱动型设计侧重于减少、优化和精简,而再生设计则旨在创造自然正向成果并放大环境潜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气候压力和资源限制,建筑师正在将环保技术融入高层学校设计,例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及高空绿化,这不仅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为城市环境引入生物多样性。

这种再生潜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MORROW Insights | The Regenerative Potential of H

高层学校可以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试验场,以及学生测试自然友好功能、环境技术与数字化创新的“活实验室”。多层结构可增强学生空间意识和好奇心,高层通常强调采光充足、开放的协作空间和视野开阔的学习环境,而实验室等重点功能则安排在较低楼层。

垂直设计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教室之间的近距离布局鼓励员工的即兴交流,提升学科部门协调效率,并提高共享资源(如图书馆、STEM实验室和特殊教育空间)的使用效率。

理想情况下,高层校园的地面及低层可设置社区空间,向周边社区开放图书馆、体育设施及开放空间,为非上课时间的居民提供使用机会。

综合来看,高层学校不仅是节约土地的解决方案,更可成为多功能、支持环境可持续与社会凝聚力的城市资产。

亲自然建筑作为教育基础设施

亲自然设计(Biophilic Design)有助于实现高层学校的再生潜力。在紧凑城市核心区域,绿化稀缺,引入自然元素可提升认知健康、改善空气质量,并增强学生与城市环境的联系。绿色屋顶、垂直花园和自然采光不仅是美学考量,更是心理与教学策略。研究表明,自然与日光可正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业表现。在高层学校逐渐普及的城市,我们已看到强调亲自然原则的创新设计——通过绿色立面、室内植物墙及庭院,将自然引入城市空间,营造更平衡的学习环境。

通过垂直建设,学校不仅在地面,还能在空中回收绿地空间,重新定义城市街区的自然体验。高层学校引入高空绿化,包括屋顶花园、垂直景观和高架休闲区,这不仅惠及学生,还提升社区景观美感、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空气质量。向上发展有助于减少城市蔓延,将学校塑造为垂直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城市增长的标杆。

(图为新加坡One-North ESSEC商学院项目的亲自然设计,将教育空间与自然元素融合。项目由RSP完成,图片来源:墨睿)
Biophilic Design blending educational spaces with natural elements at ESSEC Business School, One-North, Singapore. . (Project completed at RSP, Image source: morrow.sg)

(图为新加坡One-North ESSEC商学院项目的亲自然设计,将教育空间与自然元素融合。项目由RSP完成,图片来源:墨睿)

设计包含绿色立面、屋顶花园及层叠露台,配以绿篱和高架种植区,并在花卉旁设置休闲座椅。这些绿色干预不仅美化建筑,更调节环境温度,提供阴凉学习空间并鼓励自然通风。开放的室外学习区和采光充足的露天剧场,为师生提供沉浸式、促进健康的学习环境,模糊了建筑与自然元素的边界。

这一方法体现了设计原则:被动策略与情境敏感性相结合,以优化自然元素的学习、教学及互动效益。

尽管高层学校建筑的初期造价可能更高——这源于垂直交通系统、安全规范及结构需求——但长期运营效率与生态效益足以抵消这些成本。更重要的是,此类建筑为重新构想教育基础设施提供了契机,使其成为绿色垂直枢纽——既是再生城市主义的催化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Green roofs at INSEAD campus, One-North, Singapore (Project completed at RSP)

(图为新加坡One-North INSEAD校园的绿色屋顶。项目由RSP完成)

挑战与转型潜力

高层学校在成本与功能上确实存在挑战。通用电梯、多层教室转运用的大容量电梯及特殊安全设施,会增加初期建造成本并占用原本可用于教室、实验室及办公的楼面空间。此外,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垂直结构中创建安全、功能性空间的复杂性提高,同时需保证大规模学生的普遍可达性和交通流线优化。然而,这些成本通常可通过节省高昂土地成本、降低建筑围护结构与楼面比、更高效的设施管理以及高层学校长期带来的城市土地利用最大化价值来抵消。

此外,需要消除高层学校仅适用于超高密度城市的误解,如香港、新加坡或澳大利亚一线城市中心。越来越多人口密度较低、发展中的东南亚城市政府正前瞻性地探索高层学校建设,体现了对高层学校模式成本效益及战略价值的信心。

迈向垂直再生教育模式

高层学校不仅是解决土地稀缺的空间方案。通过再生与亲自然设计原则,它们成为城市教育未来的变革模型,标志着城市与建筑思维的转变——从效率到自然共生,从封闭到开放,从为使用而建到为体验及整体积极影响而建。

随着全球城市应对密度、气候及公平性挑战,高层学校不仅是高效的城市解决方案,更可成为再生城市未来的灯塔——从地面到高空,将学习、自然与社区紧密交织。

阅读全文: 亚洲高层学校崛起——土地有限推动高效城市解决方案.
更多 墨睿资讯.